導演選用的塑膠布長達數十公尺,有相當的重量,操縱起來相當不容易。創作團隊打算把它安置在隔板後的儲藏間中,讓表演者躍起拉出它,並使盡全力拖曳它穿越整個演出空間。創作團隊不僅希望營造出壯觀且豐富的視覺意象,也企圖透過肉身與物質的,突顯抗爭者放手一搏的奮戰。
創作團隊實驗了許多操縱塑膠布的方式,無論是它遮蔽身體的效果、拉曵它的姿勢與速度、移動或變化它的可能性…等等。
然而,由於塑膠布的幅度與重量,操縱它的方式極為有限。除了拉曳動作之外,似乎得要尋找更多它與表演之間的關聯,以豐富舞台意象。
排練中期,香港爆發了一宗離奇的死亡懸案:九龍附近的海面發現了一具全身赤裸的浮屍,死者的身分後來被確認為年僅15歲、擅長游泳的陳彥霖。這位年輕少女的意外驟逝引發了香港社會的懷疑、同情與憤慨,因為自抗爭運動爆發以來許多年輕人陸續「被消失」,不知去向。
這個事件帶給《群眾》創作團隊極為深刻的感觸,也讓世偉想從「青春生命的逝去」出發,去發展表演者與塑膠布之間的關係。表演者拉動的乳白色塑膠長布,像是一條橫跨表演空間的河流,它可能是覆蓋死者的裹屍布,也或許是引渡他們前往極樂世界的冥河。儘管上頭白茫茫一片、沒有任何引發聯想的符號或圖示,它卻乘載了對於那些早逝靈魂無以名狀的悲傷與遺憾。因此,世偉希望孝慈能在塑膠布上發展一段極為輕盈的舞蹈,像是那些意外喪生的幽魂一邊回顧曾經歷的奮戰,一邊隨風飄逝在空無之中,以悼念那些沉冤莫雪的青春烈士。
由於走位的緣故,這段舞蹈最終沒有納入演出結構當中,但是表演者拖曳布條的路程還是融入了它的概念。孝慈一邊踉蹌緩行,一邊重複轉化的抗爭者姿態。她竭力且疲憊的身軀、悲愴又垂憐的姿態、步履維艱卻又持續向前的堅持,這些特質都讓人想起年輕抗爭者背水一戰的毅力與決心。
在材質與動作的發展上,燈光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。由於塑膠布的通透感,Helmi企圖運用背光突顯表演者的身影。在溫暖光線的照射下,雙手拉撐布面的孝慈宛如被釘在十字架上、壯烈犧牲的無名烈士。接著,她緩緩躺下,將塑膠布面覆蓋全身,彷彿一具屍骨未寒的軀體。儘管這些畫面可能令人想起宗教或死亡等意象,但孝慈儘量讓身體運動保持流暢,避免停留在某個具有強烈暗示性的動作。世偉希望強調的,是塑膠布如何從緊繃到鬆脫的瞬間變化,以及舞者在精疲力盡的邊緣,仍平均分配力量、小心處理每個姿態的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