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身體姿態與動力,「材質」是《群眾》的另一條創作主軸。對世偉來說,材質是劇場演出的必要元素,它並非只是陪襯表演的道具、布景或裝置,而須透過豐富的變化,刺激觀眾的感官接收,進而營造出獨立且多重的表現語彙。為了呼應抗爭運動的場面與氛圍,他決定用「煙」作為發展《群眾》的主要素材。為何要選擇這種需要高溫生產又難以掌控的氣體呢?
以「煙」作為創作材質,主要來自於世偉的親身經驗。某次在巴黎搬家時,他巧遇一場示威遊行。突然之間,一片帶有紅光的煙霧模糊了他的視線,一股刺鼻的硫磺味嗆得他喘不過氣,雙手滿是重物的他必須小心穿越一個個鼓譟又叫囂的民眾,不禁使他有一種在亂世逃難的錯覺。儘管身處如此混亂又壯觀的場面,世偉卻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受。他心想:難道走上街頭的示威者沒有人像他一樣,有一股疏離的感受?彌漫的煙霧似乎把大家共同捲入一場山雨欲來的動亂之中,讓人忘卻心中的矛盾、彼此的分歧,只能在一片朦朧之中且慢且走、順勢前行。
抗爭現場的確經常出現煙霏霧集的場面。然而,選擇這種材質不單單為了模擬群眾運動塵煙漫布的景象,而是為了突顯群眾運動隨機變化、不受控制且曖昧不明的特質。群眾運動宛如烈火萌生的濃煙,它一旦蔓延開來,便一發不可收拾。無形的它穿透每一個人,騷動他們的靈魂,讓他們陷入緊繃的情緒,使衝突一觸即發;沒有人可預料它蔓延的路徑,所有人被它推向對峙的價值觀,迷失了方向。
排練初期,世偉和燈光和煙霧設計Helmi Fita兩人參考了許多人為製造的煙霧圖片,企圖尋找這種變異材質的表現可能性,像是警方鎮壓民眾的催淚瓦斯、足球場上的煙霧彈、宗教儀式使用的焚香…等。
為了創造煙的視覺和動態效果,世偉和Helmi準備了相當多的素材進行實驗: 煙機、乾冰、焚香、煙霧彈…等。他們試圖從運用這些製造煙霧的媒介,探索以下的問題:煙可否不僅是演出的背景,或是營造氛圍的元素,反而成為不停轉變且富有象徵意義的表現語彙?如何運用煙霧製造出驚人壯觀的畫面或效果,帶給觀眾震撼的視覺體驗?煙霧是否能隨著舞者的動作而移動,而產生有機的變化?
由於安全緣故,可能會引發明火的焚香與煙霧彈並不適用於劇場演出。於是,實驗挑戰便成為:如何運用煙機與乾冰,控制煙霧的顯現和變化?世偉和Helmi想到可以運用透明的塑膠布、容器或是管線,限制煙霧擴散的方向。
首先,他們將乾冰放在裝有熱水的塑膠瓶中,看看是否能拿著它移動,或是擺放在地上,使它成為冒煙的裝置。然後,他們也建構了結合煙機、透明雨傘和塑膠布的簡單裝置,看看位在其中的身體會出現何種動態?
此外,他們也把煙機連結到排風管和PVC塑膠管上,嘗試製造煙霧多樣性的變化。在這些實驗的過程中,世偉和Helmi不只是尋找素材的可塑性,也在探索材質與動作相互搭配的可能。